一把竹制小刀在半干未干的陶瓷胚体表面轻轻划过,留下一道近乎完美的弧线。力道与方向稍做调整,刀尖也随之起舞,一朵富有吉祥寓意的花卉便逐渐显现。“手真稳啊!”“简单几刀,立体感一下子就出来了。”人群中发出阵阵赞叹。
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内,正在展出的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热闹非凡。在100件斑斓多彩的当代陶瓷艺术作品的辉映下,5位陶瓷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正演示着陶瓷刻花、陶瓷粉古彩绘画、现代青花绘画、拉坯、陶瓷捏花等景德镇传统陶瓷技艺VSport-胜利因您更精彩。老手艺与新作品相互碰撞,传统材料与现代样式巧妙融合,让人们徜徉在泥与火的美妙交响中。
此次巡展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陶瓷艺术家的新近创作,涵盖陶瓷器皿、陶瓷雕塑、陶瓷装置、陶瓷绘画和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,展现了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面貌与创新成果。“瓷的精神”是贯穿其中的主题。
何为“瓷的精神”?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吕品昌认为,它既包含根植传统的创造精神,也囊括立足当代的探索精神。“纵览中国陶瓷史,我们会发现传统并非一成不变。无论是材料、工艺、技法还是表现形式,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。传统是‘活态’的,它教会我们去创造、去探索。”在吕品昌看来,艺术家在“传统”中辛勤耕耘、默默探索的同时,也在不经意间创造着新的“传统”。
展厅内,黄山的陶瓷雕塑《汉风·列传》占据了一整面墙的空间。该作品运用陶瓷泥片成型的手法塑造出一系列人物、车马形象,并以老旧风化的木板作为衬板,富有美感的木纹与时光留下的斑驳痕迹营造出风雅、古朴的视觉效果。黄山表示,自己的创作始终关注传统文化主题,并尝试从烧成方式上寻求转变与突破,追求泥料在烧制中的自身发色,以达到浑朴厚重的质感。
同样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转化,钞子艺、钞子伟的《史迹》和郅敏的《二十四节气——大暑》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风貌。钞氏兄弟运用陶瓷材料将《礼记》《道德经》等经典古籍和诸多文学艺术类名著以写实的手法一一还原,残破的封面、卷曲的书页让人难辨作品材质,引得观众啧啧称奇。郅敏尝试以陶瓷雕塑这一实体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“二十四节气”的抽象概念。作品以众多陶瓷构件组合成可以无限复制和重构的造型,极富视觉张力。“陶瓷历经千年传承,始终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,工匠的匠心巧制,也赋予了陶瓷在人格品质方面的象征意义。”郅敏认为,“瓷的精神”既是物的精神,也是人的精神。
“时代的发展推动了陶瓷艺术在技法、材料与观念等方面的进步,当代创作者们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灵感,不断拓展陶瓷艺术的固有定义VSport-胜利因您更精彩。”吕品昌表示,众多实验性陶瓷作品的涌现是本届展览的一大亮点,也是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令人欣喜的现象。金属、玻璃、木材、布料……当陶瓷遇上这些生活中的常见之物,再经由装置、影像等艺术形式加以呈现,必然会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。
“我喜欢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简单、纯粹的创作主题,作品中的每把椅子都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。”作为高校教师,谭丹武的《“生活研究”系列之椅子》的灵感来源于课堂中随处可见的用具。作品以类似浮雕的形式表现了不同角度下的椅子形态,艺术家特意保留手工痕迹来凸显椅子线条的“速写感”,以此探讨雕塑和绘画、三维和二维以及多视角和单视角的多重关系。张琨的《画像》由10张黑白对比鲜明的人物肖像组成,这些面孔皆以不同灰度的方形马赛克瓷片镶拼而成,“每一块不同颜色、不同肌理的小瓷片看似微不V体育足道,但当成千上万片组合在一起时,就会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。”张琨说。
此外,曲冰的《胶囊》以剥釉乐烧工艺塑造出一个个肌理细腻、纹饰精美的胶囊形象;阳雪的《生生不息》以影像记录了陶器在水中下沉、分解,最后化为泥土的过程;于超则以青花瓷绘的形式创作了动画短片《春风如约》,讲述了战争时期一位年轻的飞行员与妻子的动人爱情故事。这些形式各异、带有实验意味的陶瓷作品,或是以宏观路径展现材料魅力,或是以微观视角观照细腻情感,为当代陶瓷艺术的创新探索带来新的启示。
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。如果说源远流长、种类繁多的传统陶瓷技艺是“根”,那么五光十色的当代陶瓷创作便是不断生长的“枝”与“叶”。在当代陶瓷艺术家们的辛勤耕耘下,这棵“陶瓷之树”正朝着更加广阔的天空舒枝展叶VSport-胜利因您更精彩,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。